1958年,在石泉咀汉江边,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鱼网坠、石斧。后来又在前池、后柳等地,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这证明早在公元前21世纪以前,石泉已有先民的文化活动。
秦汉时期,今境内的长安坝、马岭坝、石磨铺等地已有村落。这些地方出土的粗陶器上,已出现细绳纹、弦纹和乳头圆点纹图饰。这一时期的建筑、雕刻绘画艺术,从很多秦砖汉瓦残片和石磨铜山寺遗址的文化层中可见一斑。
魏晋到隋唐五代,境内先后建成多处庙宇。天池寺、云门寺、天台观,皆有彩绘壁画。寺观内供奉的神像有铜铁铸造者,有木石雕塑者,泥塑为多。寺庙内碑石比比皆是,间有石刻浮雕。碑文大多记录建修寺庙的经过和时间。现在境内已无一座完整庙宇。明代以前有价值的碑刻也很难寻觅。
明代只有少量诗文流传下来。明岁贡任大仰博学多闻,原有文集行于世,今已佚。明末清初处士张峻迹有诗文若干卷,名《悲愤藏书》,未行世,迄今无片纸留存。元代以前,石泉文人的文学活动或作品均未见于任何史籍。明代行刻雕塑细腻,还出现了三彩陶器和彩绘瓷器。
清康乾时期,大量移民来石泉,出现了石泉土着文化与外来文化大汇合的局面。康熙十九年(1680)前,境内的戏剧活动已很频繁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后,有7个皮影戏班活跃在城乡。外地戏班也常来石泉演出。彩船、龙灯、社火之类的民间游艺活动以及各种民间曲艺,清初便开始活跃于城乡。乾隆年间,石泉境内密布各种庙宇。道光至光绪的88年中,石泉科甲连绵,进士及第7人,中举者19人,各类贡生86名。民国时期,宗教性庙会,宗族祠堂的清明会、盂兰会、民间游艺、民间文学、民间舞蹈等活动均有所发展。这一时期是传统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过渡的重要阶段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文化发展演变过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。
(1)1950~1957年 开展民众业余教育、黑板报宣传、文艺演出等活动。戏剧活动首先在县城内兴起,逐步扩展到全县。这一时期,学校的文艺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少年,带动了全县的歌咏舞蹈活动。民间文艺形式多样,文学爱好者、美术爱好者、音乐爱好者,开始了文艺创作的尝试。石泉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,一方面由于文化馆和学校的组织活动,初步形成了一个新文化层。
(2)1957~1966年 1957年秋,“反右”斗争开始,文艺界景象萧条。从1958年开始,民间文学逐渐兴盛,出现一些文学新人和歌颂型的文学作品,但影响不大。1957~1962年间,石泉汉剧团演出频繁,在城乡产生一定影响。1962年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,文化正待复苏,而阶级斗争这个纲又闯进文化领域的各个角落,批判的旗帜越举越高,文化层次越降越低。
(3)1966~1976年 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。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被冠以“封资修”的帽子而被全盘否定。宗教壁画铲除殆尽,完好的晋代建筑云雾山天台观,被炸为一片瓦砾。历经天灾人祸而幸存下来的石刻石雕等艺术品,在“破四旧”的铁拳下粉身碎骨。散存于民间的许多文物、书画或焚于大火,或投于汉江,幸存者无几。1967年7月,汉剧团被撤消,代之而起的是各造反派组织的文艺宣传队。
1969年底,各造反派组织的宣传队相继解散。1970年10月,真的365会不会黑款_365体育官网平台手机_beat365网址大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立。1969年后,京剧样板戏、“忠”字舞、语录歌风靡一时。文学创作以反映阶级斗争、路线斗争为唯一内容。戏剧曲艺创作都是以“三突出”为创作原则。歌剧《青松岭》在当时曾有一定影响。其它文学创作作品大多是应时之作,过时即阒然无闻。音乐和书法美术创作活动有较大进展。“文化大革命”10年中,文化馆举办美术创作学习班15次,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。这一时期的文化总轮廓,出现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。
(4)1977年以后 出现稳定发展的形势。一支文学创作队伍正在形成。1976年以来,有19人、28幅美术作品参加省级展出;33人、72幅书法作品,在地区级获奖和参加省级展出。1979年6月,石泉图书馆成立。1981年,对石泉文物进行第十次普查,发现多处古文化遗址及众多文物。
石泉文化源远流长。土着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汇,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,形成了石泉古朴的乡俗民风与现代观念意识并存的文化现象。